中东冲突刚刚爆发,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与以色列外长萨尔便立即拨打了中国外长王毅的电话。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深意?为何两国同时对中国示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伊朗的立场。在以色列军队对伊朗实施空袭之前,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本计划前往中国访问,目的是要重新启动“中伊25年投资协议”。这项协议于2021年3月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全面合作。根据协议,伊朗将向中国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电信、医疗和金融等多个市场,而中国则承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向伊朗投资高达4000亿美元,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允许伊朗以人民币进行交易。
然而,四年过去了,这一宏伟蓝图几乎未能兑现,唯有中伊铁路开通,成为唯一的进展。由中国发出的列车经过哈萨克斯坦,转入土库曼斯坦,最终抵达伊朗的首都德黑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陆路通道。但在电信、医疗和基建等领域,仍然被伊朗本土势力所主导,中国企业大多难以进入。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的保守派对自己的利益保持着保护态度,不愿意放松垄断。
然而,随着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力度不断加大,伊朗的经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佩泽希齐扬决定重启“中伊25年合作计划”,试图再次寻求中国的支持。这种做法与俄罗斯推行的“向东看”政策颇为相似,二者在经济合作上并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在西方制裁后被迫向东寻求出口。
展开剩余61%然而,佩泽希齐扬尚未前往中国,局势却已经急转直下,以色列向伊朗发起了突袭,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从战局来看,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色列在空中打击、情报收集和精准攻击等方面占据优势,而伊朗则在导弹打击和无人机部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虽然其武器精度不高,但威力令人震惊。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伊朗和以色列都迫不及待地联系中国,希望能争取到中国的支持。
对于伊朗而言,它向中国提出的请求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外交支持,毕竟作为被入侵的一方,伊朗需要中国的帮助来为自己辩护,尤其是在美国必然会偏袒以色列的背景下。其次是经济支持,鉴于美国可能对伊朗实施更为严厉的经济禁令,伊朗亟需扩大对华贸易,从而避免经济崩溃的风险。最后是军工合作,伊朗这一轮显然是希望从中国获得武器支持,它对俄制武器的失望使其需要另辟蹊径。
至于以色列,它虽然清楚中国不会偏向自己,但也有着重要的核心需求,那就是希望维持中立。在对伊朗开展军事行动的背景下,以色列最希望中俄能够保持中立,不要插手干预。毕竟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以方希望通过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增强自身的攻防一体化的能力。以色列最忌惮的就是中俄联手支持伊朗,那样一来,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计划或将遭到重创。
在这一局势中,中国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支持伊朗捍卫国家主权,反对以色列的军事侵略;其次是支持美伊核谈判,力推重返谈判桌开展对话;第三,无论局势怎样发展,中以双方都必须努力确保在当地的中国公民安全不受到伤害。
对中国而言,这场伊以冲突注定会导致国际油价上涨,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将承受高昂的成本压力。因此,局势若能得到及时控制,双方都能够适度收手,让伊朗放弃核武器的追求,以色列也可停止对其核设施的攻击,或许才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而对于已经在战火中遭受重创的伊朗来说,战后一定会坚定地引入中国的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等全套装备,这是它逃不掉的选择。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